萬洋電池回收行業正在形成新的藍海市場
時間:2021-10-20 08:51 閱讀:1180
萬洋電池回收行業正在形成新的藍海市場
工信部:鼓勵梯次利用動力蓄電池
記者了解到,目前處理廢舊動力蓄電池的方式主要分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一般來說,對于電容量降至80%的廢舊動力蓄電池,通過所需的處理環節后,可在儲能、分布式光伏發電、家庭用電、低速電動車等諸多領域進行梯次利用。而對于殘余價值無法滿足梯次利用的廢舊動力蓄電池,則可通過拆解、破碎、分選、材料修復或冶煉等處理后進行資源化利用。
萬洋蓄電池,萬洋電池,華申蓄電池,華申電池
根據工信部2020年10月10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梯次利用是指對廢舊動力蓄電池進行必要的檢測、分類、拆分、電池修復和重組為梯次產品,使其可使用至其他領域的過程。梯次利用企業是指從事梯次產品生產的企業。
“我們通過整包異構兼容、熱插拔技術等核心技術,滿足不同類型電池同時在一個儲能系統中的應用;通過電池拆解重組、智能控制系統,打造長續航、強動力、高安全、智能化的小動力蓄電池包。”日前,入選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二批)的藍谷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介紹,針對外賣、快遞等高頻使用場景,鋰電池替代鉛酸電池需求量較大,使用梯次利用電池,可以更好滿足性價比需求。
“目前小電池包已經通過租賃模式,應用在了外賣、閃送、快遞等領域 。”該負責人說道。
回收市場有待規范
“去年一家來自深圳做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的公司找到我們,初步談定了回收價格,根據品牌,質量好的電池300塊左右一度電,差一些的100塊左右一度電。”長沙運澤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央廣網記者,其經營范圍涉及新能源汽車零配件、新能源汽車運營、租賃等領域,從2017年至今已分批次購買了共300多臺新能源貨車。雖然這些新能源貨車暫未到“退役年齡”,但該負責人已提前為它們的未來有了打算。他說:“目前市面上可以專門做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中介、商家都很少,選擇不多。”
對比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目前經營廢舊蓄電池回收再生業務的企業數量的確難以匹配。工信部在2018年公布的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第一批)為5家;2020年12月公布的第二批上述企業名單,企業數增至22家。
不過,與“白名單”中“正規軍”共存,甚至以更大規模野蠻生長的,還有回收廢舊動力蓄電池的作坊企業。記者了解到,這些作坊公司之所以能搶占市場,關鍵在于渠道漏洞。不同回收渠道在回收價格上存在顯著差異,作坊公司往往通過高價收購的手段搶奪廢舊的電池資源。
這也直接導致了正規企業的處境不佳。一家被列為某省首批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作為一家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拆解等試點工作的企業,提高回收動力蓄電池的數量是其亟待突破的困境。
以溯源管理加強回收監管
《辦法》要求,梯次利用企業應建立溯源管理體系,按國家有關溯源管理規定進行廠商代碼申請和編碼規則備案,向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上傳梯次產品、廢舊動力蓄電池等相關溯源信息,確保溯源信息上傳及時、真實、準確。
據了解,上述溯源綜合管理平臺于2018年8月1日正式上線,通過信息采集與管理等功能,實現動力蓄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監管,達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節點可控、責任可究的目的,從而有效監管電池各環節責任主體的回收利用責任落實。
據工信部消息,5年來,我國已將超過487萬輛新能源汽車納入動力蓄電池溯源管理平臺。
“現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動力蓄電池都有溯源,隨著工業互聯網的全面實現,小商小販將難以生存。”中國電動汽車充電技術與產業聯盟秘書長鄭甲兔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目前“退役”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未成規模,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回收再生技術的研究尚屬探索階段。下一步還需就回收廢舊動力蓄電池的監管、物流等方面下功夫。
行業測算:退役電池年產業規模將超百億
“廢舊的動力蓄電池是個寶貝,將來會有人搶。”一位不具名的行業專家告訴央廣網記者,隨著“退役”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規模逐漸增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分食這塊“蛋糕”。
根據行業預測數據,2020年動力蓄電池退役量為24.6GWh,2021年為33.95GWh,2022年為55.38GWh,到2025年達到134.49GWh。2021年-2022年將會是退役電池爆發期開始,退役電池的年產業規模將超過百億。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動力蓄電池回收行業規模將達到122億美元,到2030年達1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63億元。報告預計,2019-2024年,亞太地區鋰離子回收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是最高的,而中國是最大的回收市場之一。
“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藍海市場。”藍谷智慧能源有關負責人認為,在巨大的市場增量面前,電池回收行業即將迎來企業百家爭鳴的景象,行業內外企業紛紛加速布局,將逐漸構筑起動力蓄電池回收產業鏈。
上述行業專家指出,目前,大部分可回收的還是電動大巴的廢舊動力蓄電池,可以回收的家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體量太少,還不足以形成相關的產業或監管體系。“所以現階段先制定好相關制度,提前備好回收方案,為未來大規?;厥占矣眯履茉雌噭恿π铍姵刈龊脺蕚?。”他認為,隨著動力蓄電池質量越來越好,從汽車上拆下來以后,還有很多可以梯次利用的領域。
“未來當家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形成一定規模后,估計會有不少企業搶占。比如物流公司,可能會利用其運輸便利和網點優勢,在回收這一環節獲取廢舊動力蓄電池的資源。”